唐显庆五年苏定方渡海攻百济记事
显庆五年(660 年),唐王朝在唐高宗李治的治理下,国力臻于鼎盛。此前数年,唐王朝相继平定西突厥叛乱、迁治安西都护府,在西域建立起稳固的统治秩序,丝绸之路空前繁荣,帝国的军事实力与国际威望达到新的高度。与此同时,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,朝鲜半岛三
显庆五年(660 年),唐王朝在唐高宗李治的治理下,国力臻于鼎盛。此前数年,唐王朝相继平定西突厥叛乱、迁治安西都护府,在西域建立起稳固的统治秩序,丝绸之路空前繁荣,帝国的军事实力与国际威望达到新的高度。与此同时,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,朝鲜半岛三
显庆二年(657 年),距离阿史那贺鲁叛唐已过去六个年头。这六年间,唐王朝与西突厥叛乱势力在西域展开了长期的对峙与拉锯。永徽二年(651 年)弓月城之战后,阿史那贺鲁虽遭重创,但凭借碎叶城的地理优势与中亚部分势力的暗中支持,始终没有放弃叛乱图谋。他多次率领残部
在唐朝波澜壮阔的军事版图上,苏定方如同一柄寒光凛冽的利剑,劈开突厥铁骑的锋芒,斩断百济的藩篱,直指高句丽的咽喉。这位从河北乡野走出的少年,以七十六载春秋铸就了“灭国如探囊”的军事神话,其征伐轨迹横跨中亚至朝鲜半岛,将大唐疆域推向历史巅峰。
提到隋唐名将,秦琼、尉迟恭的门神形象家喻户晓,演义中罗成的银枪英姿也深入人心。但在正史记载里,有一位将军的战功远超这些广为人知的名字,他一生征战数十年,灭三国、擒三主,为大唐开疆扩土,被唐高宗誉为“国之柱石”。
公元657年,唐朝名将苏定方率领远征军在曳咥河(今中亚额尔齐斯河)大败西突厥主力,生擒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,彻底终结了西突厥对中亚的统治,将唐朝疆域拓展至葱岭以西。此时的欧亚大陆两端,一边是大唐帝国的金戈铁马与开疆拓土,另一边是东欧平原上斯拉夫部落的分散聚居与
茶馆中,我们听着评书先生讲着讲述《薛家将》《杨家将》时,我们无不是为那些奸臣咬牙切齿,当你咬牙切齿骂潘仁美害死杨业、周瑜心胸狭隘之时,绝大多数人想不到——这些‘奸臣’在真实历史上竟是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!为何演义小说非要往英雄身上泼脏水?
有时候一个人走得太远,连他倒下的消息都没人传回家。大唐的老将苏定方,七十五岁那年,提刀上了高原,回来时却只有冷风给他送行。更荒诞的是,他在军中合眼了好久,宫里还一问三不知——想起这段,心里打个结。
大家都听过霍去病 “封狼居胥” 的故事吧,这可是古代将领的最高荣耀 —— 深入草原腹地打败游牧强敌,在敌人的圣地立碑扬威。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有几位将领,也打出过类似的硬战绩。
后来,武氏尝梦见王皇后及萧妃,忧虑她们为祟,密令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,为魇禳事。宦官王伏胜,报知唐高宗,唐高宗正因武氏专恣,心下不平,遂召侍郎上官仪暗地与商。上官仪言皇后骄横,天下共怨,应废黜以安中外。唐高宗即令上官仪草就制敕,上官仪甫退出,武氏已匆匆趋至,见了
在历史长河里,很多真实人物被小说、戏曲“魔改”,明明一生磊落、功绩赫赫,却成了家喻户晓的“反派”。今天就来盘点11位最冤的历史人物,看看他们被掩盖的真实面目。
以胡制胡是隋唐解决游牧民族的惯用手段,主要是在胡人内部制造矛盾以分解、弱化对方的力量,但唐太宗的水平似乎更高,其在解决四方边患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用分化、瓦解的政治手段,更通过调用胡人军队、重用胡人将领的方式进一步助力了唐军的远征行动。这不仅体现了太宗在军事和政
许敬宗是杭州新城人,是隋朝忠臣许善心的儿子。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杀害后,许敬宗辗转投奔唐朝。因为他年轻时就有文名,被任命为文学馆学士,后来一路升到礼部尚书。